作者:小噢 时间:2019年2月20日
小噢解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
01前言
我是小噢,海南善慧旅游集团的代言人。
伴随着元宵节喜庆、欢乐的气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于19日正式发布。海南善慧旅游集团作为专业的旅游运营服务商,将从旅游投资、建设及运营的角度,为您解读2019一号文件精髓。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分8个部分:
1.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4.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6.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03 中央一号文件精髓
——小噢解读
关于农业的投资机会
首先要明确,农业补贴少不了。中国是农业大国,有近6亿农民,农业还是弱质产业,这个特殊国情决定了对农业必须支持保护。按照一号文件精神,国家会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其次,明确了政策支持的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更重要的是,选择好农业产业方向。文件提出了大力发展的几种产业类型,为大家分析如下:
一是乡村特色产业。强调“土字号、乡字号”,比如,食用菌、杂粮杂豆、中药材、特色养殖和花卉苗木。要搞好乡村特色产业,离不开充分发挥乡村 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也很有潜力。
二是乡村新型服务业。新型服务业有两种,一方面是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另一方面是对城乡居民开展生活性服务。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当前后者的发展前景凸显,要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俗、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服务养老等农村第三产业。
三是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精深加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村第二产业,有利于把加工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土地政策情况


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针对不同进展程度和敏感程度的改革项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主要为:三个坚持、两个允许、两个加快和一个推开。解读如下:
三个坚持: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
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
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两个允许: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方便抵押贷款;
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土地资源。
两个加快:
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权益更完善;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农民变股民有分红。
一个推开:
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农业+文旅
关于农业+文旅产业运营
紧紧围绕文件8大部分的核心内容,深入挖掘并深化践行文件精神,推进文旅产业运营发展。解读如下:
脱贫攻坚: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旅游+文化”发展,以旅游就业、农产品整合销售等举措,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
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加 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 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 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二是,大 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统筹农 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 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三是,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四是,实 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 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